明月耀高塔,大橋通伶仃。近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工程——深中通道中山大橋東主塔也圓滿封頂。至此,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中山大橋“雙橋四主塔”全部封頂,全面轉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
與深中通道同步加快推進建設的,還有伶仃洋岸的中山翠亨新區。
7月19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中山市人民政府關于中山市部分行政區劃變更的公告》,其中包括撤銷南朗鎮、設立南朗街道。調整后的南朗街道,由翠亨新區統籌發展。
——這是有關行政區劃變革的一篇大文章。翠亨新區統籌全市面積第一大鎮南朗之后,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也擁有了廣闊腹地,承接大灣區產業發展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
今年上半年,中山公開出讓的幾個大型項目地塊,皆位于翠亨新區,包括了文旅生態城、碼頭片區“未來之門”、湖畔科創產業園項目地塊等,一條涵蓋“上市公司+企業總部+科創產業+高端服務”的產城空間即將崛起,一條東西走向的城市智創中軸線愈發清晰。
——這是有關產城空間的一篇大文章。其建設規模之大、投資總額之多、建設標準之高,近年來在中山是少見的;高端文旅延展,科創平臺集聚,一扇走向灣區時代的“未來之門”開啟。
近日,翠亨新區翠航道南段道路工程施工項目完成定標結果公示:這是中山市首個采用“評定分離”完成招標的項目,就落在翠亨新區。
——這是有關制度改革的一片的大文章。翠亨新區推出全市首宗政府采購制度領域的改革,背后是對一流創新創業高地的追求,彰顯的是打造高效、法治、公平營商環境的決心。
在今年8月召開的中山加快翠亨新區(南朗街道)高標準建設現場推進會上,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強調,要把統籌后的翠亨新區建設發展作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一號工程”,傾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璀璨金鉆;中山市市長肖展欣也提出,要以非常之舉推動翠亨新區高質量發展。
——這是中山轉型升級時期的一張“王牌”。中山市委十四屆十三次全會提出新的城市目標: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建設灣區“性價比”最高的宜商城市。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自“雙區驅動”之后,面對與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協同發展的又一道考題,翠亨新區再次擔起新的使命:打造成為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新引擎。
升級“城市大腦”??
聯手華為創建智慧城市示范區
在立面大屏上,多項數據悉數浮出屏表;輸入口令后,數據快速計算得出最佳結果——這種常在電影出現的場景,如今在翠亨新區也成為現實。
近日,翠亨新區公布了智慧城市二期建設成果:通過升級“城市大腦”,新區實現了城市運行數字化,問題發現智能化,管委會決策科學化,城市管理精細化;實現了與中山市15個局辦政務數據的共享交換,這對實現中山市內各鎮區的數據融合、業務融合有著重要意義。
翠亨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新形態、新路徑、新舉措,給更多在數字化轉型道路上的城市提供了可參考經驗。這也是國家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建成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的基層實踐。
劈波斬浪、揚帆奮進,要打造灣區璀璨金鉆,翠亨新區提出了“六個一流”建設目標,包括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城市基礎設施、一流的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一流的產業和龍頭項目、一流的公共服務配套、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等。而智慧城市的建設,包含上述“六個一流”的各方各面,也是高水平規劃、高規格建設、高質量推進的一個城市管理范本。
早在5年前,翠亨新區就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期項目。
2014年,翠亨新區智慧城市一期項目建成了數據中心機房,作為智慧城市運營系統的容載備份機房和應急預備機房使用。這也是新區未來智慧城市運營系統的云盤和保險系統,假設智慧城市系統陷入故障,這個機房可以立即從備份模式切換到日常運轉模式,保障新區智慧城市運營時刻在線。
在二期項目開始之前,為探索更科學高質量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翠亨新區組團前往國內多個城市交流經驗,北京、雄安、深圳、南京、蘇州等地取經;到2019年,翠亨新區智慧城市二期建設項目在中山市發展和改革局立項,在同年完成項目招投標工作,并于2020年正式啟動項目建設。
為了讓辦事辦公更為高效,在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分析各級機關單位的數據后,翠亨新區部署開發了工程車輛管理系統、智慧工地、綜合巡查管理系統等15個日常工作的辦公應用系統,并在新區多個部門啟用。
2020年1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在翠亨新區調研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時表示:“‘智慧翠亨’運營模式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特別是在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智慧城市運營管理、城市信息模型領域有較好的示范效應?!痹撃J将@得專業認可,這堅定了新區建好智慧城市的決心,也堅定了打造大灣區新型智慧化樞紐城市的信心。
構建“一環多線”??
城市建設對標“灣區最好、世界一流”
“先地下、后地上”,是都市現代化規劃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雄安新區,各個片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就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廣東,2017年,廣州住建部發布了《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征詢對廣州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沿軌道交通十一號線)工程建設通告意見的通知》的文件,一個投資超60億的“巨無霸”走進大眾視野。
在中山,同樣在2017年,翠亨新區香山大道(原翠城道)北段地下綜合管廊挖出了第一斗土,拉開了新區管廊建設的序幕,也拉開了中山綜合管廊的建設史。
事實上,翠亨新區在規劃之處就注重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2013年,中山啟動在翠亨新區建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至今已經建成主干管廊、次干管廊與支線管廊形成“一環多線”的綜合管廊系統,在香山大道(原翠城道)、未來大道(原翠海道)等共十一條市政道路布置,目標建設長度約41.3公里綜合管廊,基本實現新區東片區全覆蓋,目前已經建好近20公里。
現在,新區香山大道(原翠城道)、和信路等路段的管廊主體已建設完畢,未來大道(原翠海道)管廊建設也接近尾聲。一旦新區的管網系統全部拉通,意味著支撐新區未來發展的城市大動脈正式形成,這對正處于發展快車道的新區而言,如虎添翼。
“合理規劃和利用地下空間,對以往‘看不見’的市政管線,進行集中的檢測和管理,充分運用智慧城市的技術作支撐,構建新型智慧城市一體化格局,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術,與城市服務、城市治理、城市管理深度融合,打造翠亨新區城市智能體的‘神經中樞’?!毕嚓P負責人表示,“只有這樣,才能在快速發展中擴容增質,支撐新區成長為一個更大能級的城市?!?/span>
肖展欣到翠亨新區調研時,曾談到要統籌好幾個關系,其中就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關系。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完善城市基礎建設及提高城市承載力,是新區協調好地上和地下關系的縮影,是新區堅持高質量發展、展現擔當、扛起主陣地責任的有力體現,也是跑出新區加速度的內在要求。
打造“雙創高地”??
讓人才愿意來、來了不想走
近日,翠亨新區發布《中山翠亨新區人才公寓管理試行辦法》(下稱《辦法》),意味著翠亨新區(含南朗街道)的人才及重點企業,可向中山大灣區國際人才港服務中心提交人才公寓入駐申請。
《中山翠亨新區關于集聚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及實施細則發布以來,翠亨新區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務模式,全面推動創新創業、子女入學、環境配套創新引擎,以多元的發展機會、完善的城市配套、貼心的實時服務反哺人才,打造出一條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生態鏈。
此次推出的《辦法》,不僅解決了“安身”難題,為人才在新區“立命”提供住房保障,也是翠亨新區深入貫徹“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構建多元化人才安居保障體系的舉措。
此次放開的眾多人才公寓,主要集中在翠亨新區西灣國家重大儀器科學園,為新區人才及重點企業員工定制獨立衛浴、開放式廚房洗衣機,同時提供空調、熱水器、洗衣機等全屋家電,真正實現“拎包入住”。據悉,為了滿足人才在中山創業的需求,翠亨新區已經準備了1897套人才公寓,包括萬科西灣匯900多套,以及其他用地的配套公寓,預計未來將達到5000套以上。
實現“六個一流”,打造一個人才愿意來、來了不想走的“雙創”環境至關重要。
從去年6月開始,翠亨新區就著手研究國內長三角地區以及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東莞松山湖等地的人才政策,一條一條對比,進行專項研究,目的就是要取長補短,打造符合中山、符合翠亨新區實際的,同時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
今年初,經過多輪征求意見的《若干措施》出爐,“最高可獲購房全額補助不超過600萬元”等具有吸引力的條款,經媒體宣傳后引起廣泛關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細則預計在今年“3.28”之前推出。
《若干措施》出臺的16條政策,充分研究和借鑒了南沙、橫琴、前海、松山湖四個人才優勢地區的相關政策經驗,并對比進行優化,16條政策形成一個體系,以人性化、接地氣和高強度的支持力度,在大灣區城市的人才政策中極具競爭力。
比如,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購房補助最高可以達到600萬元;全市原來的標準是200萬元,現在直接提升了2倍多;比如,為高端人才提供購房補助,政策更多考慮的是讓他們在中山、在翠亨新區長期發展,解決后顧之憂。目前,翠亨新區已經為譚久彬院士兌現了340萬元的購房補助,為高端人才科技成果在中山轉化解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比如,實施細則規定,對新設立的省、市級院士工作站,在市級補貼100萬元基礎上,再配套50萬元開辦經費補貼。
在提供政策服務方面,翠亨新區正在開發“政策計算器”,只要輸入身份證號、學歷等條件,馬上就可以算出可享受的人才補貼、購房補助、生活補貼等項目。目前,翠亨新區正在制作“政策計算器”這個系統平臺,項目完成后,可實現手機一鍵查詢、一鍵申報。
首試“評定分離”??
優化服務,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今年7月,在翠亨新區管委會會議室里,一場打破中山政府采購制度的探索正在緊鑼密鼓地醞釀。
“我們經歷了兩次持續10小時的封閉審查工作,對每一份投標文件進行逐輪篩查?!痹擁椖控撠熑?、高級工程師劉浩欽回憶,“我們7名資審小組成員都清楚自己的每個細節意味著什么,不僅關乎項目質量,更關鍵的是在投標書中找到那些優質的企業,搭建橋梁?!?/span>
這是中山第一宗“評定分離”項目資審現場?!艾F行工程招標制度下,設計項目僅評方案分,監理、施工項目僅使用‘一次平均、二次平均、最低價法’,可能出現圍標、串標、低價中標等問題?!贝浜嘈聟^公建局四級主任科員張明感慨,明確評標與定標權力界限,能較好地體現招標人意志,杜絕圍標、串標、低價中標,這也是翠亨新區求變、求新的原因之一。
“我們還發現潛在的投標人資質、業績等指標水平有不小的提升,超70%為國企央企施工單位,20家合格入圍定標候選人中,獲得的國家建設領域獎項如金杯獎、詹天佑、魯班獎等達10項之多。這就是我們期待的、‘用實力說話’的集聚效應?!眲⒑茪J說。
一場聚焦政府采購制度領域的改革,背后不僅僅是建立高效、公平招投標平臺的初衷,更是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微觀體現。
這更是高起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縮影。翠亨新區首個開工的M0項目(新型產業用地)——銀海項目,創下5月交地、當年8月奠基動工、12月取得施工許可證的速度;古尊表產業化基地項目,平均10天建成一層樓;2019年9月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后,江波龍綜合性存儲產業園第二年產值突破1.7億元,今年上半年產值近5億元……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翠亨新區跑出了“加速度”。越來越多的“店小二”,在翠亨新區走出了服務新模式。
浩瀚伶仃,奔涌入海。
從中山看,全市發展格局就像面朝東方張弓搭箭,其中東部環灣創新帶好比弓臂,西部優勢產業升級帶好比弓弦,小欖是箭羽,西北組團到岐江新城再到火炬開發區這條軸線是箭桿,翠亨新區就是箭鏃,是發展的“勢”與“勁”之所在。
從灣區看,翠亨新區北連南沙、東接前海、南達橫琴,樞紐優勢渾然天成,正是“一覽伶仃洋,環顧大灣區”的絕佳位置。
“我們要站在落實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的高度,理清思路,找準定位,舉全市之力把翠亨新區打造成大灣區的璀璨金鉆?!庇辛烁鼜姷臓恳?、驅動力、支撐力,翠亨新區就能推動中山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
來源:南方日報